近日,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今年数字中国建设绘就“施工图”、下达“任务书”,明确了阶段性目标与实施路径。
这是国家数据局首次向地方数据管理部门印发的指导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的文件。受访专家表示,数字中国建设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治理模式与生活方式的革新。当算力成为“新电力”、数据成为“新石油”,我国正以《行动方案》为指引,在数字赛道上加速奔跑,为全球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开启数字中国建设新阶段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这一目标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总量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275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9%。
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内部构成看,数字技术应用业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比重最高,为43.6%;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33.8%;数字要素驱动业增加值占比19.4%;数字产品服务业增加值为4037亿元,所占比重为3.2%。
“我国数字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有四大优势,其一,人工智能生成式技术领先全球;其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优势明显;其三,政府和经营主体不断探索数据资源体系和市场化,在数据流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数据市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其四,传统产业对数字转型的需求旺盛,数实融合蓬勃发展,并产生了数实融合的产业集聚效应。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智能算力提供底层计算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以FP32单精度计算)。
《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相当于高速公路的路面,越宽广、越坚固,‘车辆’(AI模型)就能跑得更快、更稳。”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顾维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行动方案》,今年数字文化建设要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部署了八大行动,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品牌铸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数据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培育、数字化发展环境优化、数字赋能提升等。
着力发展智能终端新势力
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模型架构、训练算法上的重大突破,更激发了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想象空间。
《行动方案》明确,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上述提及的终端中,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人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新成员”,今年以来成为走入大众视野的现象级创新产品,引得关注无数。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提到,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意见》要求,到2025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这一政策导向使得业界将今年视作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大模型、感知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这些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实现环境感知、自主导航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并且能让机器人自主学习、自我进化。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在未来可能不仅具有智能终端这样的工具属性,而是将和人类一起共建一个生产力的网络。”在张淼看来,在我国和全球人口面临发展新形势的背景下,智能体与人类社会的融合或将是趋势。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余怡然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人形机器人侧重硬件和控制板块,四肢发展较成熟,但大小脑成熟度低;目前,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与AI大模型协同的关键发展节点。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一项关键基础性工作,数据标注也被《行动方案》提及,并点名加强交通、医疗、金融、制造、农业等重点领域数据标注,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构建城市数字生态新磁场
数据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流通“顺畅”与否,是数字城市生命体建设的关键。
尽管数字城市建设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数据“孤岛”“烟囱”现象仍普遍存在——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跨部门协同治理难。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行动方案》提到,坚持数字中国建设工作“一盘棋”,完善数据工作央地政策协调机制。
“数据,尤其是政府手中的公共数据,掌握在不同层级的政府手中。通过‘一盘棋’,数据可以集聚起来,从数据资源转变为数据要素。数据集规模化能够让数据更有价值,此举能够打通数据流通堵点,也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盘和林说。
《行动方案》要求,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公共数据“一本账”管理、“一平台”运营、“一体化”应用。
在地方实践中,浙江杭州“城市大脑”已实现突破:通过建立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多个部门的上亿条数据,打通公安、交通、卫健等系统接口。
上海“一网统管”系统整合接入了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健等数十个单位系统,通过打通信息“孤岛”,让数据“开口”说话,瞄准城市运行中的堵点痛点,优化流程、实时处置。
《行动方案》强调,进一步夯实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底座建设,完善城市运行和治理中枢功能。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建立并完善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平台体系,推进设施互通、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在城市经济产业、产城融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宜居环境、韧性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场景为牵引,破解数据供给、流通障碍,形成一批社会有感、企业有感、群众有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要统筹推动城市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推进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加快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开放开发,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要加快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智慧城市运营运维模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
当城市通过数字化转型夯实发展根基后,良好的数字生态会成为吸引数据企业入驻的强大“磁场”。在城市招商引资方面,《行动方案》还明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数据企业和项目落地。
“对于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而言,需要的不只是传统的房租补贴和税收优惠,更需要有效的应用场景。”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2023年5月,由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新区共同打造的数字经济护航平台上线。该平台包括“一云五中心”,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桌面云、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等技术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
建邺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计划3年内引进集聚‘数据要素×’上下游企业超2000家,数据产业营收规模超千亿元,打造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全省数字产业集群的新兴增长曲线和重要贡献支撑。”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