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同时启动首批线上数据交易。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各方争相入局的新赛道。去年3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揭牌,目前数据交易参与主体333家,入驻平台及引入各类数据产品量1253个,产生数据交易合约1774个,数据交易调用7.73亿笔;去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目前对接数商超600个,挂牌数据产品近300个。今年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广州南沙正式揭牌,标志着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机构成立运营。
随着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至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数据交易所均已上线。
累计交易额已突破11亿元
深圳数据交易所的设立,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定落实中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文件精神、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圳不断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重要实践。
在此背景下,2021年12月,由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深圳市福田新一代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三方合资建立的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即在此基础上组建而来。
深圳成立数据交易所,是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流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数据交易所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从合规保障、供需衔接、流通支撑、生态发展四方面,打造覆盖数据交易全链条的服务能力,构建数据要素跨域、跨境流通的全国性交易平台,探索适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示范路径和交易样板。
深圳数据交易所开启了数据交易全新模式,在全国首推线上数据交易。其围绕数据安全合规、数据治理服务、安全技术保障、生态建设发展,形成一系列数据交易创新成果:一是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平台上线;二是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撮合平台发布;三是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公证平台发布;四是深圳数据要素登记平台建设方案发布;五是深圳数据交易所制度规则和标准规范发布。
据了解,深圳数据交易所至此累计交易已达11.07亿元。覆盖场景53个,交易笔数415,已收录入库超过55大类的数据资源信息,涵盖超过600多个数据产品,与央企共建品牌数据服务专区,并积极推进在绿色金融、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数据融合应用。
企查查信息显示,深圳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近期正在计划就增资引战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前期,深圳数据交易所已完成全国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数库科技成功与知名境外头部对冲基金达成数据产品购买合作。启动仪式上,首批数据商、首单跨境数据交易证书颁发,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深圳供电局、航投大数据、深圳征信、顺丰科技、联易融、微言科技、洞见科技、和讯华谷、土筑虎等企业获发数据商证书,全国首单跨境数据交易证书由数库科技获得。
据悉,深圳数据交易所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建设成为交易规模最领先、数据资源最丰富、开发应用最活跃、流通支撑最有力的数据要素流通枢纽,在数据跨境、数据空间、数据资产入表等方面形成示范性成果,成为全国数据流通交易生态核心。交易规模超100亿元,设立100家以上合规工作站,培育、引入50家以上数据服务企业,对经济增加值贡献超过50亿元。
率先在全国开展数据商分级分类
目前,国内的数据交易机构主要有两种:数据交易中心和数据交易所。后者的功能除了提供交易平台,更重要的是探索建立一个交易体系、培育生态圈等。
自筹建期起,深圳数据交易所围绕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基础制度和技术标准,构建全面、系统的交易场所制度规则体系。现已制定发布12项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正在制定9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参与6项国家、地方标准制定。
通过数据交易信息化系统建设,深圳数据交易所为交易主体构建了一个安全、可信、可控、可追溯的数据交易环境,提供准入认证、数据资源登记、数据产品开发、合规审核、产品上架、交易撮合、交易结算、履约评价等综合服务,满足全流程数字化的交易需求。
在国家、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合监管下,深圳数据交易所着力打造交易所、数据交易供需双方、数据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培育壮大数据交易市场。已吸引数据提供方、数据商、数据需求方等484家市场参与主体,覆盖26个省市,市外占比76%;启动数据开发者培养计划,引入8家数据开发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深圳数据交易所已率先在全国开展数据商分级分类工作,将数据商设定为生态级、认证级、战略级三级数据商认证合作及四级风险评级策略,并划分了资源型、集成型、渠道型、科技型、委托型、媒体型、知识型和平台型八类数据商分类认证策略。
为推动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丰富数据应用场景,促进供需双方有效衔接,深圳数据交易所现已接入超过600种数据产品,数据API接口超过12000个,覆盖53类数据场景。与央企共建品牌数据服务专区,并积极推进在绿色金融、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数据融合应用。
北上广深争相入局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各方争相入局的新赛道。随着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四大一线城市已悉数“入局”。
2021年3月31日成立的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相继推出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指南、全国首个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在2022年9月20日“两区”建设文化旅游和数字经济领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介绍,目前数据交易参与主体333家,入驻平台及引入各类数据产品量1253个,产生数据交易合约1774个,数据交易调用7.73亿笔。
北数所数据资产登记中心今年7月揭牌,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已入驻数据服务与合作单位150余家。金融公共数据专区以专线方式实现与24家银行系统连接,累计实现数据调用2428万次。
上海数据交易所官网显示,目前挂牌交易的有95个数据产品。2022年9月23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元宇宙大厅”发布一站通金融数据交易板块,涵盖20个类型近200个数据产品。
据了解,2021年11月25日在浦东新区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确定“1+4+4”业务体系:紧扣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一个定位”;突出准公共服务、全数字化交易、全链生态构建、制度规则创新“四个功能”;体现规范确权、统一登记、集中清算、灵活交付“四个特征”。此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韦志林在第一届数商发展研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估到2025年场内数据交易复合增长率会达到200%。
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南沙正式揭牌,首日交易总额超过1.55亿元,标志着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机构成立运营。当天,首批数据经纪人、数商企业签约进场,超过300个数据产品在广州数据交易所挂牌,进场交易标的超200个。
在广州数据交易所已申请挂牌及入场的交易标的,多为数据产品、数据服务与数据能力,涉及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金融、商贸服务、医疗健康、数据治理等领域。目前,累计会员数达到190多家,累计交易金额达到2.09亿元。
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经过股权改制之后,2022年5月27日发布全国首套数据交易规则体系。截至目前,交易所已集聚交易主体390家,上架产品495个,交易108笔,共计交易额达16398万元。这些产品数据源来自于不同行业领域,包括金融大数据、政府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社会大数据等30大类别,涵盖种类丰富,应用领域广泛。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还首发包括气象数据在内的系列行业数据专区,气象专区经过半年运营,已完成600余万元交易额。2022年11月8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力争到2025年,年度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数据交易所建设进入2.0阶段
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从公开渠道可查,全国已经成立或拟成立的数据交易所(中心)共计46家。
如下图,各年份数据交易所(中心)成立情况,2015年与2021年是交易所(中心)成立的集中爆发期,当然有些“所”还在筹备期,也纳入统计。
各年份数据交易所(中心)成立情况
2015年可称为“数据交易1.0”阶段,随着大数据战略出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数据时代已然到来。2015年至2017年是数据交易所建设的第一波“爆发期”,自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以来,这一期间,先后有近20家数据交易所成立。可数据交易的理想照不进现实,针对隐私安全、确权、定价等难题,数据交易无法真正高效开展,资本的炒作盖过交易的实质,数据交易的发展一度停滞。
2020年多份重量级文件将“数据”真正写进生产要素。既是要素,就要具备完善的要素市场,那交易流通是不可绕开的话题,2020年之后,山西、北部湾、北京和上海等地成立了新一批数据交易所,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在内的10余家数据交易所也开始陆续启动建设,自此,北上广深均已入局,数据交易所建设正式进入2.0阶段。
(来源:数据观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