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构建了超10万组高质量光谱煤质数据集,使得检测时间由8小时锐减至2分钟,复杂煤种通过率从60%提升到100%;“多式联运智能体”汇聚了超30亿条数据,推动近300家运输装备制造企业和货物运输服务企业数据资产价值化;风机全要素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整合气象数据、构建风电设备健康度评价模型,预测准确率达92%,年减少弃风损失超3亿元……随着数据要素的深入开发利用,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千行百业加速释放。
4月2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进展情况,会上中央企业介绍了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做法和成效。
企业积极“供数”“用数”
数据要素赋能价值加速释放
去年12月,国家数据局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国资央企大数据体系,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中央企业积极探索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头打造了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标杆。
通过深度解构海洋油气工业本质规律,中国海油集团构建起海油特色数据治理标准化体系,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打造集自动采集、云端存储、分域治理、集成服务于一体的企业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数字化、数字模型化。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打造了环境数据感知+数据融合+可信流通+云服务应用的绿色低碳数据价值链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服务行业的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和模型共享服务平台,应用于生态环境部门远程执法、企业主动进行环境合规管理等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发展,企业将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效率,激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潜能。
中国电信集团充分发挥天翼视联网的布局优势,基于加密脱敏后的视联网数据,构建海量视频数据湖,通过精细标注形成了亿级高质量数据集,打造了业界首个基于知识的视图万物布控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家庭看护等场景。
通过整合视觉、音频、X光、毫米波等全域感知手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搭建“超级感官”,突破单一传感探测能力瓶颈,训练具备强大泛化能力的“物联感知大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所需样本数据减少了90%,场景识别率提升了63%。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自主研发了煤炭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使设备检修从“被动计划”转变为“主动维护”,设备综合寿命增加20%,年检修成本降低15%,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减人、增安、提效”的标杆范例。
将制定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方案 打造更多数据开发利用标杆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源越来越多,这些数据蕴含的价值潜力巨大,企业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加。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算,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约为10%,在数字平台、金融业等行业领域可达32%。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表示,我国拥有超过1.8亿个经营主体,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主阵场”,必须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家数据局正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国有企业数据管理机制创新,强化数据赋能现代公司治理和数字化转型。国家数据局将引导中央企业数字科技公司加强行业数据资源整合,扩大行业高质量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将在能源电力、交通物流、卫星遥感、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开放互联的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多方参与的数据产品开发和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协同利用,支撑行业供需匹配、竞争调节、协同创新、市场拓展,引导中央企业在数据价值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数据资产入表。
生态的构建、技术的创新,也成为深入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杜乐表示,将积极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用市场化手段探索解决生态环境和“双碳”领域数据分散且难以共享的问题。
“将深度挖掘数据场景价值,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以全域感知技术突破、可信数据空间构建、智能模型迭代升级为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龚永恒表示。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黄智勇表示,中国电信将继续发挥海量数据资源禀赋及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价值释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为深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