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我国数据交易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76.8亿元,占全球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的13.4%……
这些数字记录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成果,也彰显着我国数据生产力的发展活力。2023年是我国数据要素加速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国数据要素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加速释放,数据正在从资源转换为蓬勃的生产力,驱动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加速迈进。
数据要素制度改革创新提速
11月10日,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正式启动;12月5日,国内首个针对数据资产确认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标准——浙江省《数据资产确认工作指南》正式实施……各地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改革上“大动作”频出,成为围绕数据要素制度改革加速推进的缩影。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据二十条”,确立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也开启了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提速的进程。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明确将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列为数字中国的两大基础,提出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
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数据要素制度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从“首论数据要素”到提出“数据基础设施”概念,再到提出“数据要素×”行动,数据要素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同时,各地方纷纷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密集出台数据要素市场政策,制定促进本地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法规条例,发布数据资产确认相关标准,并多措并举破除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中的阻碍,有效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推动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加快进入落地新阶段。
数据要素市场蓬勃发展
上海数据交易所单月数据交易额超1亿元,并保持每月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10亿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放27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数据交易规模超过20亿元……
数据交易规模不断创新高的背后,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今年1月至8月,国内新成立5家数据交易机构,全国已先后成立53家数据交易机构,活跃的数据交易机构已上架数据产品超过12000种。
在国家政策引领、地方试点推进以及企业加速创新之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不断探索和创新,数据交易模式更加成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高效,数据要素市场蓬勃发展。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交易行业市场规模为876.8亿元,占全球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的13.4%,占亚洲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的66.5%。
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火爆发展,对数据要素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速海量数据的汇聚沉淀,刺激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数据已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竞争的关键要素,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数据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完善数据要素供给。
无论是政策利好的驱动,还是技术演进的实际需求,都给数据要素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9亿元,2022年至2025年之间的复合增速将达到28.99%。
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数据不仅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我国数据资源富集,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位居全球第二。如今,庞大的数据资源正转换为蓬勃的生产力,已融入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激发出许多新模式新业态。
数据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加速新模式新业态的落地。在南京钢铁,通过生产过程全方位数据感知集成,降低原料、物流、能耗等综合成本4.8亿元;在上汽大通,以数据贯通产品、客户与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在汽车市场整体放缓趋势下实现6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数据应用不断向服务业纵深拓展,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服务质量。金融行业依托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精准营销和智能投顾;新零售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化运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全渠道融合,精准服务消费者,提升零售效率和质量。
数商产业作为数据产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商不仅能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可信链接的桥梁,还能协助企业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数据开发和利用。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数商企业数量从约11万家增长至约200万家,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
同时,数据资源应用场景持续丰富,金融、互联网、制造业、医疗健康、交通运输和教育等行业对数据的应用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要素在2021年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就已经达到14.7%,近些年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
扬帆破浪风正劲。踏着数字化的浪潮,数据生产力的活力将进一步迸发,数据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持续增添动能。
(来源: 人民邮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