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业链的影响初露端倪,目前海外疫情的形势依然严峻,受其影响,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变化走势令人关注。
5月8日,在《出海企业数字化白皮书》发布会上,SAP中国首席数字化转型专家孙惠民表示,此次疫情会使全球产业链转向中国市场,中国通过引资补链、引资扩链等动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建设。数字化则会成为未来驱动产业变革、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无独有偶。同日,在主题为“新基建浪潮下企业数字化的通关密码”的“财新云会场”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受疫情影响,产业链断链外迁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这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就在1月30日,本田系汽车零部件厂商F-TECH公司宣布,中国武汉工厂生产的刹车踏板将由菲律宾的工厂替代生产。
“产业链原来的模式可能会重新改写,特别是医药、汽车、电子等行业”,单志广解释说,“有的国家提出要制造回流,甚至政府承担回流成本,这将对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链造成影响甚至冲击。”
其实,从区域产业链的协同情况看,目前我国产业链协同的比例较低,数据显示,珠三角为33.6%,京津冀为43.4%,长三角为44.9%。“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能源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就短期而言,目前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长期则要巩固我们的产业链优势。”单志广认为,未来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要按产业链分类施策,保护我们的全产业链优势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和竞争中,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战略上的不二选择。不过,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现状并不理想,埃森哲此前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只有7%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得不错。而IDC的数据则显示,中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属于数字化探索阶段,6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在IT支出上存在不足。
的确,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重虽然在增高,但仍面临着挑战。去年9月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超过80%的企业其数据以非结构化为主,超过90%的企业内部存在数据孤岛,约80%的企业不认可自身数据挖掘能力,同时仅有不到40%的企业采购第三方数据,多数企业没有对外寻求优质、合规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意识。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例只有25%,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率不到50%,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集成的比例不到20%,因此,面对数字化浪潮,企业压力很大。”单志广直言,“企业不转型是等死,如果转型不好就是找死,这是两难困境。”
他在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时说:“转型有三个挑战:一是应用场景的挑战,无论是流程型还是离散型企业,都不可能用一套技术标准解决所有企业的转型;二是应用场景差异特别大,同时数据管控分离;三是系统性挑战,企业现有架构不适合数字化下的敏捷化、智能化生产,需要进行流程调整。”
由于许多企业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甚至不愿转,因此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虽然在战略方向上是必须的,但在路径选择上却是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近期启动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就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短板,帮助他们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单志广认为,当前不断升温的新基建,不仅有与传统基建相同的作用,还有更好的面向未来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对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将有非常大的作用,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解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号。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驱动,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重组和技术赋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单志广认为,新基建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驱动的变参数,而是要变结构,解决由于结构产生的功能、效率和效果问题,其核心是驱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