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与市场风云变幻中,制造业竞争格局巨变,供应链体系成为决胜关键。长虹控股集团勇立潮头,以AI为利刃,耗时五年,雕琢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犹如产业变革先锋,让原料流转精准有序,产业链协同共生。微长虹深入剖析长虹如何借AI之力,开启供应链从传统走向数智的蝶变征程。
01 AI赋能供应链,“人治”到“智治”的跨越
现代企业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驾驭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能力的竞争。对制造业来说,由于仓储问题或原料库存问题而引发亏损是常有之事,表现看起来,好像是因为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政策出现了问题,但往深层次上看,实际上是企业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相连,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长久经营。
在现代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虹控股集团始终非常关注和重视供应链的管理及与之相关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将创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AI最强大脑作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从2019年以来至今,历经5年的时间,长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倾力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
长虹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核心,是一个由AI驱动的“最强大脑”。这一系统通过整合供应商数据,实时追踪物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全流程。
传统采购依赖人工沟通,耗时耗力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而AI技术基于历史订单、市场趋势及生产计划,AI算法自动生成物料需求预测,将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0%;传统需3天审批的采购流程,通过AI技术引擎可以实现自动化审批,将整个采购流程压缩至10分钟,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情单”;此外,AI技术还可实时监测供应商交付能力、市场价格波动,提前预警断供风险,保障生产连续性。
借助AI最强大脑赋能的智慧化供应链管理平台,长虹已与超7万家注册供应商实现即时信息互通,能实时追踪物料采购进度,保障信息及时准确,采购流程高度透明,审批流程大幅简化,操作便捷化。平台精准把控采购与供货时长,显著降低仓储管理成本,原来的原料储备仓库得以改建为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产能并节约土地价值。同时,仓储工人实现从劳动力型到数字化系统管控者的转变,劳动强度降低,安全性提升,劳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例如,长虹智慧显示公司通过AI平台,将彩电物料需求提报至供应商的时间从“按天”缩短至“按小时”,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400%。
02 AI驱动的产业协同,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
长虹以供应链为切口,通过AI技术重构产业链协作模式,打破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孤岛”,推动上下游企业从“物理连接”升级为“智能共生”。这种协同不仅是数据的互通,更是技术、资源、能力的深度耦合,形成“研发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通过AI算法整合分散的子公司需求,构建“集中采购+分布式履约”的智能协同网络。
以铜管采购为例,长虹过去与金龙集团旗下不同子公司分散合作,导致采购规模受限、议价能力薄弱。通过AI需求聚类模型,长虹将绵阳、中山等基地的铜管需求统一归集,与金龙集团达成集团级战略合作。AI系统实时分析铜价波动、物流成本、库存周转率等数据,动态优化采购节奏,最终有效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并推动双方技术反哺——金龙新型铜合金材料优先在长虹空调、冰箱等产品线试用,长虹则反馈市场数据助力金龙改进工艺。
长虹与核心供应商共建23个联合实验室,通过AI技术打通“需求洞察-研发试制-量产验证”全链路。
在新能源领域,长虹与某高校合作开发“AI分子模拟系统”,通过量子计算与深度学习结合,从数百万种材料组合中筛选出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将传统“试错法”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8个月。实验室配备的AI中试产线可同步验证材料量产可行性,实时反馈数据优化分子结构设计。
在智能家电场景共创方面,长虹与芯片供应商成立“AIoT联合实验室”,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共同开发低功耗、高响应的智能控制模组。例如,空调自适应节能算法通过分析2.5亿条用户环境数据,使待机功耗降低至0.1W,相关技术已反哺至供应商的芯片设计环节。
长虹海外工厂通过AI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球一盘棋”的高效协同:捷克工厂与绵阳总部通过AI时区自适应算法,实现生产计划无缝衔接。当欧洲工厂因节假日停产时,AI自动将订单分流至墨西哥工厂,保障全球客户交付准时率达98%。
同时,多语言工业大脑部署支持中、英、西、捷4种语言的AI交互系统,海外工程师可通过语音指令实时查询设备状态、工艺标准,减少跨国沟通误差。2024年墨西哥工厂设备故障响应效率提升70%。
03 多重阻力,AI技术艰难落地
长虹在“智改数转”初期曾面临多重阻力:子公司抵触变革、数据孤岛林立、技术适配性不足、跨部门协作低效。通过“场景化攻坚+人才重构+生态赋能”三位一体策略,长虹不仅破解困局,更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基因,形成可复制的制造业智能化范式。
长虹供应链管理部部长王光全介绍道,“2019年,长虹认识到供应链能力成为制造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于是从下半年开始实施新一轮供应链管理体系改革,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同步启动,智慧供应链就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应用模块。”
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投入,需要诸多软硬件基础条件的支持,对人才支撑、组织匹配以及体系协同等方面也要有很高的要求,不仅投入产出回报周期长,还会遭遇明显的“转型阵痛”。
在长虹高层的坚定决策支持下,供应链管理中心毅然牵头对实施智慧供应链的必要性进行200多家子公司的实地走访和调研,结合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梳理出针对性的上线方案,然后通过各种培训和不厌其烦的沟通,让子公司清晰了解智慧供应链的优势。
5年来,针对智慧供应链,长虹发布了21个制度文件,2024年,拓展到33个,智慧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全环节、全过程、全标的覆盖。
如今,长虹已实打实地尝到了智慧供应链的“甜头”。在长虹智慧显示公司的采购部门,10位员工对接着500多家供应商、2万多项物料,在智慧供应链平台上轻轻点击物料采购,即可完成订单下达、合同签订等流程。
作为长虹最早使用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业务部门,长虹智慧显示物资采购人员石建明表示,以前一天排产1000台彩电,需要材料班人员手工测算物料需求数量和到货时间点,将需求通过电话逐一告知供应商。现在通过智慧供应链平台,可以提前一天释放计划,按小时给供应商需求,做到了针对不同供应商的智能配给。“我们从物料需求提报到最终的采购结算,全链条业务全都在平台上进行,极大地提升了物料管控的效率和人员效率。”石建明表示。
长虹以采购环节为数字化供应链转型的切入点,逐步朝着上下游方向延展。积极推动计划、生产、研发以及供应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贯通,致力于发展形成一个囊括计划、采购、生产、物流、客户服务等在内,全链条畅通无阻的大供应链体系。
此外,长虹组建战略采购协同工作组,全力整合集团资源,充分释放集团品牌优势。凭借大型制造集团的规模效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打造出显著的成本优势,与核心供应商构建起极为紧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借助核心供应商于多地布局生产基地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以及覆盖全产品系列的强大产能优势,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协同等方式,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实现供应商与客户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同运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集采优势,全方位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且富有韧性,稳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前行。
王光全表示,长虹智慧供应链平台将从传统的“项目化”逐步转为“产品化”,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不断升级迭代,为更多企业赋能,全力推动与长虹合作伙伴之间的“赋能、提质、创效”,最终目标是打造产业协同“共赢”链,也正在布局海外供应链管理运营工具,形成大供应链管理格局。
长虹的智慧供应链实践证明,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产业生态重构的催化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绝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组织韧性、数据治理、生态协同的全维进化。这套“中国方案”正随着长虹的国际化布局走向全球,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虹样本”。
(来源:四川新闻网)